“从锰酸锂到磷酸亚铁锂和三元锂,动力电池行业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。如今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也在开启新的篇章,未来10年将是固态电池破壁的10年。”对于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来说,已经走到尽头的2020年可能是一个节点。10
“从锰酸锂到磷酸亚铁锂和三元锂,动力电池行业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。如今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也在开启新的篇章,未来10年将是固态电池破壁的10年。”
对于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来说,已经走到尽头的2020年可能是一个节点。10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,背后是对整车核心部件3354动力电池性能的不断向上寻找。
“一代正极材料,一代动力电池”,从锰酸锂到磷酸亚铁锂、三元锂,动力电池行业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也在开启新的篇章。下一代动力电池正在寻求基础材料的突破。毫无疑问,未来10年将是动力电池发生根本性技术变革的10年。
锂电池是电动化中坚力量
石墨作为负极,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,正负电极之间的液体电解质构成锂离子电池。“过去,锂离子电池支撑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。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(2021)论坛上如是说。新能源产业发展至今,几代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中坚力量。
锰酸锂作为“古老”的第一代正极材料,已经逐渐退出汽车的历史舞台。黄介绍,从锰酸锂被首次报道至今,已经过去了30多年。得益于锰酸锂的低成本、高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,搭载锰酸锂的日产聆风全球累计销量已超过50万辆。但由于第一代动力电池比能量低,逐渐被磷酸亚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取代。现在,第一代动力电池依然在电动两轮车、电动三轮车上释放着活力。
在黄看来,磷酸铁锂电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也将为储能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。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在长寿命、高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,但也存在电压低、材料密度低、比能量低的缺点。但近年来,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。通过优化电池和电池组及PACK设计,比亚迪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车续驶里程可达600公里。今年年初,郭萱高科发布了磷酸铁锂电池芯片,比能量210Wh/kg,2022年目标230Wh/kg。记者了解到,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63.6GWh和24.4GWh,占总装机容量的38.3%。
目前三元锂电池占据了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。三元锂电池因比能量高而受到高端乘用车的青睐。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在生产销售300Wh/kg三元锂电池,车辆续驶里程可达700公里以上。但是三元锂电池的安全问题也使其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。而材料和结构的创新也从未停止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,动力电池的材料和结构创新也在不断推进。为了在能量密度、安全性、寿命和快充方面找到平衡,业界一直在创新第三代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和结构。中科院院士高指出,动力电池系统的结构创新,辅以单体材料的改进,已成为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客栈的鲜明特色
材料得到改变后,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将电压从平均3.4V提升到平均3.7V。据悉,目前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性价比最优,单体电池成本已下降至低于0.5元/Wh。在规模扩大之后,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还能够进一步降低。
记者还了解到,在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的同时,要从现有的重量比能量(Wh/kg),进一步考量体积比能量(Wh/L),以满足在有限空间内布置电池的实际需求。“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,对于乘用车和商用车来讲,更重要的不是减重,而是缩小电池体积。”黄学杰表示,行业更应关注动力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,而非比能量密度。
随着材料的改变,动力电池行业也逐渐出现了很多“热词”。针对“无钴”的争议,黄学杰指出,无钴正极有两层意思,一是指磷酸铁锂、镍锰酸锂这类完全无钴的材料,一是说钴含量低于1%。此前,广汽集团也发布公告解释了新亮相的两项动力电池技术。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与长续航硅负极电池是两种不同的技术,分别解决“充电速度慢”、“续驶里程短”这两个动力电池应用中的不同“痛点”。其中,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已按计划进入实车测试阶段,预计年内首次配装现有AION V车型;硅负极电池也已按计划进入实车测试阶段,预计年内首次配装现有AION LX车型。
如今,第三代传统液态锂电池也已在动力电池市场应用整整10年,但其热失控、低温衰减等问题却始终未被完全解决,安全与能量密度相互矛盾。2020年,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,CTP技术、刀片电池、果冻电池等最新技术陆续发布,动力电池已然进入新的技术变革周期。
将迎固态电池破壁的10年
新一代电池的研究方向,正在从最根本的材料方面做出突破,逐渐过渡到全固态电池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表示,固态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是纳米硅和石墨的复合负极,正极可以是高电压锰酸锂、也可以是富锂锰基材料或不含锂的正极材料,电解质是固体电解质,比能量可以达到300~450Wh/kg。
据介绍,固态电池带来的革命,将不仅是电解质材料的升级,还涉及动力电池的材料、制造方法及系统结构。电解质材料从有机可燃的液态(电解液)到无机不可燃的固态,不仅适用于锂离子电池,同样还能在钠离子电池、锂空气电池(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反应物,结构类似于干电池)等产品中应用。
最近,蔚来汽车发布了150Wh的固态电池,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。记者了解到,国内关于固态电池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。陈立泉提到,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自1976年起就开始研究固体电解质材料,并在2016年成立了卫蓝新能源公司,2018年比能量达到300Wh/kg的固态电池进行了样车试验,现在固态电池产品已供给无人机使用。
其实,关于固态电池核心材料,现在预锂化需要的锂箔和涂固体电解质粉料的隔膜都已实现产业化。日前,宁德时代公开了“一种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”、“一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片及其制备方法”两种固态电池相关专利。比亚迪也公布了“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、一种固态锂电池”、“一种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锂离子电池”两项专利。一场关于固态电池的技术和产业化竞争已拉开帷幕。
在陈立泉看来,再下一代动力电池就是远期的锂硫电池或锂空气电池。黄学杰认为,液态的锂硫电池有最高的比能量,未来10年预计也会走向固态化。“未来10年将是固态电池破壁的10年。”黄学杰表示,“到2030年,电动汽车在经济性上可以战胜燃油车,比能量500Wh/kg以上的固态电池将走向适用。”
来源:中国汽车报网/文:赵琼
汽车早报| 6月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7.3% 李斌回应称 蔚来和合富之间不存在赌博失败的情况
6月,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527辆,环比增长117%。7月13日的一份财报显示,今年上半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增长迅速,6月份产销数据创年内新高。月产量527辆,销量455辆。2021年6月高基数下,同比增长仍为18.7%和67.3%,环比增长为117%和3
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于7月21日至23日在宜宾举行。记者7月15日从大会综合协调小组获悉,将有189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和92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参会。据了解,本次大会以“智汇绿色动力共创低碳未来”为主题,将于7月21日至23日
近期发生的电动车自燃事件,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备受关注。一直以来,电池安全都是新能源汽车用户首要关注的问题。消除电池安全隐患,从根本上化解用户的安全焦虑,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方向。中国荣威的纯电动MPV荣威iMAX8 EV在安
国家电网试点实施电动汽车错峰充电特斯拉中国否认所有国产Model 3电池更换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M3P电池
新能源商品回落,机构:长期投资价值仍存据财联社报道,传统能源概念资产大涨,而锂电池、锡、铜、银等新能源标的反而下跌。今年以来,新能源资产表现不佳,而石油、煤炭等传统能源资产涨幅较大。在新旧能源资产表现的背后,业内人士认为,全球
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迎退役潮!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回收价上万 网友:回收业务来了吗?
据公安部最新统计,截至2022年6月底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001万辆。目前,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已经迎来了报废潮。据央视财经报道,浙江一位新能源车主表示,新能源车使用近5年,已行驶20万公里。在一家指定的回收网点,工作
近日,欣旺达电动车电池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欣旺达EVB”)宣布完成约80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。本次融资由博华资本、深创投、源码资本、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共同领投。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能力建设、技术开发和产品迭代。随着车企对供应
9月7日,安凯客车大幅高开。截至发稿,该股强势涨停7.72元,换手率13.84%。安凯客车9月6日晚间公告,公司与江淮汽车、福地电池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就动力电池合作签署合资框架协议。根据协议,四方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
近日,北极星polestar 2车主黄先生驾车发生意外。车辆与山体相撞,导致这辆polestar polestar 2的前灯和底盘受损,面板凹陷。幸运的是,没有发生更严重的事故,如失控或自燃。但让黄先生感到郁闷的是,新车总价不到30万,而4S店给出的保养
2022年以来,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高涨的背景下,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景气持续。根据Clean Technica公布的新能源乘用车全球销量数据,2022年7月,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77.81万辆,同比增长61%,其中纯电动型同比增长73%,插电式混合动力型
8月26日,爱安正式启动A轮融资,融资150亿元,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单笔民间融资,投后估值超千亿,为迄今为止未上市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最高估值。同时,在A轮融资正式开启之际,鄂安持股51%成立电池科技公司,完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布
“从锰酸锂到磷酸亚铁锂和三元锂,动力电池行业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。如今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也在开启新的篇章,未来10年将是固态电池破壁的10年。”对于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来说,已经走到尽头的2020年可能是一个节点。10